登鹳雀楼的笔顺怎么写(品笔:登鹳雀楼的笔顺如何写?)

jk 15次浏览

最佳答案品笔:登鹳雀楼的笔顺如何写? 起笔 登鹳雀楼,作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,每当人们朗诵之余,也不免产生一点点儿想象:笔墨如何落于纸上,从而写就这样一个气势磅礴、艳丽多姿的“登...

品笔:登鹳雀楼的笔顺如何写?

起笔

登鹳雀楼,作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,每当人们朗诵之余,也不免产生一点点儿想象:笔墨如何落于纸上,从而写就这样一个气势磅礴、艳丽多姿的“登高”之作?笔顺,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话题,但却是构成整篇文章的基石。在我们来仔细品读登鹳雀楼这篇诗的笔顺时,首当其冲便是第一句——“白日依山尽”,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先写出“日”的笔画,再写“山”的笔画。但是,实际上却刚好相反。王之涣先写的是“山”,由上而下,在自然下滑之后再写“日”,形成交叉的笔画,引出整首诗的基调与内涵。

勾勒轮廓

第二句与第一句之间,仅仅一个逗号的分割,却渗透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精准刻画。他之所以没有用“日”先轮廓,而是选择了“悬崖峭壁”中的“壁”,同样是用形成上下的写法。在写“壁”时,先点后画,使点落在“山”的山腰上方,轻轻一点,就在“山”的下方勾画出一条形似斜线的纹路,这是悬崖峭壁的勾勒轮廓。而后他在斜下方勾出一个类似梯形的凸起,以形容悬崖前之平地;又在右下角对着“壁”勾画,极细极短,向下勾出像两件剪刀相交一样的两种尖锐线条,是表现峭壁面的微凹而略凸的壳饰。而后方的“千嶂”和中的“绿水”则是以点带方的形式批刻而成。这些对于“壁”、“嶂”、“水”的描绘,构成了整首诗的视觉,使得读者几乎可以“看见”这样一个自然风光的宏伟画面。

浓淡适宜

最后一句的笔墨运用则显得比较独特。即使诗文的主体早已说完,但是诗人却用了两句话来将自己身处之地浓缩了出来,较为刻意地渲染了一次视觉、听觉甚至是味觉上的冲击。在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这一句中,“终不悔”这四个字状若平地由上涂来,而前半句从于点线的组合表现出渐宽的衣带,尝试了点画并用的技巧。但是,南宋诗人赵师秀在《山居轶事》中谈到自己的笔墨运用时,曾经形容:“必停笔愁猿惨嚎,以田家小令昭君怨、东篱引为黄金级,笔似霜枣,末笔破题”。这里的“末笔破题”,就是说对于一首诗而言,最后一字的笔墨运用,最为重要,因为它主导了整首诗的氛围营造,在点、线、画上,既要疏密有致,又要浓淡适宜,这样才能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有种如沐春风般的舒适感。